第42章(1 / 1)
她拍拍手上沾染的灰尘,整理了一下鬓边发髻和衣裙,收拾停当后就成了那个贤淑柔顺,什么都不会的赵三娘子,在池边照了照自己的模样,赵三娘子这才满意离开。留在原处的冯逸仙抱着树干腿脚发麻,喊得喉咙干哑也不见有人来救自己,正浑身疲惫,忽地听见有些嗡嗡的声音就在自己附近。他抱着树干,十分小心地挪动脑袋寻找声音来源,猛地便瞧见在自己右上角的树枝上正垂挂着一个足有脑袋大的马蜂窝,几只黑黄相间的马蜂在蜂窝间巡卫,个个pi股上都带着毒针。冯逸仙一个哆嗦,险些从树上晃下去。杀千刀的!哪个聪明的大马蜂想到要在这里安家的!真是天要亡他!“救!命!”“三——弟——!你在哪里?”听见了些微的呼救声,冯悯寻了过来。冯逸仙嗷地一下叫唤起来,哭爹喊娘,泪流满面地大喊:“二哥!二哥!快来救我!这里有马蜂窝啊!!”冯先生携着一册书进入学堂。先扫了一圈,见谢源正端正地坐在堂中,嘴角便扬起了一丝微笑,视线一挪,看见旁边还有一姑娘正笑嘻嘻朝他挥手,圆圆的杏眼眯成了两弯月牙。冯先生笑意僵在脸上,脑中下意识地想起了那只耀武扬威的大王八。啧,烦心!冯先生扭开脸,不想看见这丫头。已经开始上课,冯献先念了一遍书,村中学童们坐在蒲团上,摇头晃脑地跟着念诵。冯献不是刻板的教书夫子性子,在让村童认了字后,便随意捡起书中一问道:“勤者敏德义,世人济其贫。可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古往今来,不论是谁,最怕的便是课上提问。冯献甫一停顿,众人便齐齐噤声,鸦雀无声。他抬眼一望,在众多垂下的脑袋中一眼看到了端正坐着的谢源:“谢源,你来回答。”众人长出一口气。冯先生是个挑剔刻薄的先生,心中暗笑,也不知道这谢源怎么这么倒霉,一开始的就引起了冯先生的注意。谢源站起身,略一思索后,少年清亮的嗓音便在竹屋中响起。“勤者敏于德义,世人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1]”“勤勉之人应当提高自身修养,可世人大多勤勉于铜钱。勤俭之人应当不看重利益,可世人大多以俭来掩饰自己的吝啬。”私塾中一片安静,众人都怔住了,睁大眼睛诧异地望着他,这谢源肚子里有点货啊。冯先生满意点头:“文中内容先前学过?”“方才读了一遍。”嚯!这话可不轻!屋里但凡是识字启蒙过的人都瞪圆眼睛看着谢源。只读了一遍,便能通晓其意?!正常来讲,第一遍都是要先生带领着读一遍,然后再进行一字一句的释义,让学生背下来,之后再进行理解引用。
可这谢源,居然直接读了一遍就会了?众人目光怪异,视线看向冯献,准备等他勃然大怒,却不成想冯献唇畔含笑,满脸的欣赏,居然就信了这么离谱的谎话。此时,众人都有些恍惚。难道谢源给冯先生灌了什么迷魂药?冯献含笑令他坐下,忽而谢源再次开口。“然民之所求不过三餐温饱,七尺卧地。利者,民生之基,基不固而栋宇不坚。栋宇不坚,却以君子之行求诸于民,亦为假德以饰其猖狂。”冯先生明显地怔愣了一下,转身盯向谢源:“这是你自己的想法?”沈乔从旁观看,冯献脸上的欣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静的审视。谢源轻轻垂下头,默默不语。冯献所提问的这句是古人对勤勉于勤俭的释义名句。从这句话来看,希望众人能重视德行,轻名利,不要用君子处事原则掩饰自己追名逐利的本质。他是一个正统的儒学捍卫者。而自己却用书中之义引申出了更大的论题,不要用德义掩饰剥削本性,求利才是人之本心。这样的引申是狠狠打了一众儒夫子的脸,堪称离经叛道!沈乔在底下悄悄地拉住他的手,默默摇头。可谢源眼神没有丝毫动摇地道:“是。”沈乔瞪着眼睛,诧异地看着他。不论是在京城,还是在小小的竹溪村,他的观点始终都和正统思想相左。重商,轻农。冯献那双眼睛打量着谢源。机敏大胆,胸藏乾坤,出身干净,背后不沾染任何势力。冯献实则并没有因他的观点生气。他沉默了一会,忽而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你方才说的,已经违背了君子持身的德行。”“禅宗有句话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先生难道不知≈039;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039;这句话吗?”两人一来一往,谢源对答如流,只有私塾里的学生遭了殃。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在说什么!只知道什么子曰,乙曰……能听懂每个字,但字所包含的意思却完全不懂。想要理解,就需要有大量的学识积累。有村里孩童在地下咋咋呼呼地嘀咕:“这到底是谁啊?怎么这么厉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