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2章(1 / 1)

加入书签

从出土实物来看,这种小钱径小穿广、肉薄质劣,小者钱重不足05克;较大者重量也不过1克左右。换算下来,仅相当于三国时期的约086—175铢。并且“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简直就是历史上最烂最薄的五铢钱没有之一,孝武皇帝看了绝对要表示你不要过来碰瓷五铢钱的名声。而这样的小钱在市面上流通之后,就会出现恶劣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得原本品相较好相对标准的五铢钱或是被熔铸或是被收藏,逐渐退出了市场流通。可偏偏这些恶钱又会因为发行量过于庞大,市场需求无法完全消化,政府信用破产,没有足够硬通货作为货币支撑的现实原因而价值迅速跌落,从而引起流通不畅和通货膨胀的社会问题。于是,良币被迫退出市场,小钱带来恶性通货膨胀。再加上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时常的天灾人祸,汉末的货币经济一下子就被彻底弄废,整个北方社会一度退回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模式。准确点,当蜀汉和东吴都选择铸造大钱,这种其实也算不上多好的挽救措施的时候,曹魏政权在曹cao曹丕这俩父子的手上,竟然实际上依旧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董卓你是真的害人不浅,遗害多年啊!也难怪学界会认为,他这次的行为不仅是严重地制约了此后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由强盛而逐渐转向衰落。】!他曾经也是努力过的,这后世人,不要说的像他们父子完全不在乎一样吧?曹cao有些哑然:他曾经在三年之前尝试恢复五铢钱,罢免了董卓小钱。只不过他当时行动的重点主要还是放在南下统一,平定刘璋孙权等盘踞在南方的地方诸侯们。又意外地在赤壁败绩,此后更分不出心力去解决五铢钱的问题。好像,确实效果不算很好,虽然政策颁行了下去,却也没有什么人大量使用五铢。可是不至于都到了子桓的手上,他们中原民间还保持着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吧?心中突然生出一种不是很好的预感,曹cao看着天幕,准备着后世人给出进一步的论述。【只能说中国古代擅长经济的人真的很少,能擅长货币金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曹cao曹丕父子其实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他们都曾经尝试恢复五铢钱,可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不太一样。不论是蜀汉还是东吴,他们的货币虽然也存在各种缺陷,却因为地理环境原因,到底与董卓隔了一段距离,相较于北方甚至都还能称得上一句相对安定,董卓小钱的流入也比较有限。而北方地区已经被诸侯多方的混战犁了一遍,又是董卓小钱的主要流通地带,经济状况可以说比南方要更加糟糕。当曹cao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宣布恢复五铢钱,废止董卓小钱法定货币地位的同时,他却压根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哈喽?恶钱被禁用了,那百姓用什么钱呢?】“用旧钱五铢,啊……”

曹cao本来是不假思索着恢复到的,可是话刚说出口,联想到前面“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原本的话语就有几分曲折。它之前是不是说过,因为原本的五铢钱更为优良,就很容易被重新熔铸或者收藏来着?后世人如果只说前者抽象的理论,曹cao那肯定是想不通的,可是被后面相对具体的论述点醒,他的思维却是流畅起来。收藏且先不论,但是熔铸,用原本一枚的五铢,重新铸造出新的多枚董卓小钱……曹丞相面色平静,完全看不出心里一瞬间的崩溃,为自己先前的迟钝。凭空出现了这么多利益,世人怎么可能不会趋之若鹜呢?那原好的五铢钱,又有多少得以保留呢?刘彻:无所谓,我身边有桑弘羊。本来就是因为精于心算而被父皇放在他身边的伴读,这些年的相处下来,刘彻自然不难发现身边人在数字经济上惊人的才能。他相信要是这种问题放在对方手里,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差错。自信jpg【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像武帝当时新铸三官五铢一样,官府起码得发行新的良币用以补充市场。要不然恶钱被废,良币空虚,市场就会陷入无钱可用的荒谬状况,只能无奈恢复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模式。可是当时的曹魏政权,不知道到底是缺乏懂行的经济人才,还是没有足够发行新货币的人力物力以及庞大的铜料原材料,亦或者兼而有之,完全忽视了这一点。这使得曹cao的第一次尝试压根没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大的印象。而等到曹丕上位之后不久,在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他也尝试着恢复五铢钱。其原因可能有部分是受到了南方货币经济的影响,我们等会再说。这次的行动声势比他爹来得轰动,但持续了大概七个月,当年十月就宣布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取消恢复五铢钱。】“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秀很快和前面建安十三年的年份进行了一番对比,算出了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差距,再估摸着减去一年的时间,他得出最后的结果。十二年。一时之间百感交集,他复杂地把这个数字翻来覆去地在唇齿之间咀嚼,仿佛反刍着回味,那种从心底翻出来的苦涩便能够有所消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