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八十五章诡异的平静(2 / 8)

加入书签

兵力相对空虚。如果此时这个日军65师团从许昌突击,很有可能会从中段切断南军队的联系,在加上陆续抵达各路日军将给战局带来极大危害。而现在的一战区除了正在激战的各支精锐之外,只有几个战斗相对较弱的杂牌军还没有参战。这些部队在豫中会战第一阶段损失巨大,尚未整补完毕,战斗力相当的薄弱。想到这里,刘家辉几步走到地图前,手指从郑州顺着平汉铁路一点点的南下,郑州、新郑、长葛、许昌、临颖、河、隧平、驻马店、确山、新安店、信阳。一边划过这一个个平汉线上的重镇,一边在心里评估敌我双方兵力、战斗力的对比。琢磨完之后,刘家辉的手指又转向豫东。从河南省省会开封一路转向、中牟、尉氏、陵、衷期、汝南、正阳、新蔡、项城、淮阳、太康、县、商丘、民权、兰封在转回开封。心里琢磨着这些日军占领区内日军兵力部署。最后将目光锁定在衷期、商丘和兰封三地。从这三地刘家辉的手指又海铁路一直向东进入山东、江苏境内之后,刘家辉看)]的青岛、日照等几个港口以及陇海铁路的终点海州之后,心里突然一动,突然想到了什么。想到这里,刘家辉拍了拍地图道:“日军目前增援河南战局主要一是从湖北方向的11军。但是现在这里第5团军现在已经抢占武胜关、信阳一线,正在与日军两个师团激战中。”“而且第五战区的两个集团军正在猛攻两个日军师团中58团的后路,58师团此时在第5团军和桂系的一个精锐军的两面夹击之下,已经是覆灭在即。只要58团被打垮,仅剩的68师团孤木难撑。”“以第5团军的战斗力,和杜总的能力。如果最高当局不捣乱,湖北的日军很难进入河南,豫鄂边战事大局已定。就是有日军新援军抵达,在第5团军和五、六两个战区的配合之下,也很难有大的作为。”“而且此时六战区的三个军正在围攻武汉,对于日军来说武汉这个九省通衢的地方,要比河南重要的多。即便是日军有援军抵达湖北,也是以增援武汉为先。不过在13师团抵达武汉之后,双方兵力对比相差已经不大,估计六战区的详攻取得不了什么太大的作用。牵制能力有限。但是只要六战区的兵力不动,武汉的日军,就不会轻易北上。”“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北和山东方向。北与豫东南地区,现在五战区一个集团军正对这两个地方发动大规模的反击。日军也无法在短期抽调出兵力。这一带的地理位置虽然没有武汉重要,但是对日军来说,他轻易是不会放弃这个割裂我五战区与一战区纵向联系的区域的。”“那么现在日军可能在最短时间之内,增援河南战局的就两个方向,一个是经过山东进入河南一线。或者从河北、山西方向。他驻山东和豫东的12军主力现在不是已经被歼就被缠在平汉线上,已经无法抽调兵力。所以我想山东的本地的日军已经无力增援河南战局。”“但是日军可以抽调华东的各师团经津浦线北援。虽然这两个方向日军增援,主要交通线都在美军飞机的轰炸之下,速度即便是想快也快不起来。”“不过自从苏鲁战区被撤消之后,山东已经没有正规军可以牵制日军援军经山东抵达河南战区。山东地区的实力是现在关内各省中最弱的,原苏鲁战区的部队不是已经撤出山东就是投敌,根本就无力阻击日军援军。”而与山东形式截然不同的是,北地区有我五战区重兵可以阻击。日军如果经北抵达河南,需要突破我五战区部队层层阻击,不仅所要付出大量时间,更有可能要付出重大伤亡的情况来看,从华东一线增调的援军将会主要通过山东一线进入河南”“虽然从华东调过来的日军走山东一线,看似绕远。但是因为这一方向没有重兵阻击,不需要与我军缠战,抵达河南的时间反到是大大缩短。”“最关键的是日军虽然因为铁路被轰炸,而无法使用铁路输送兵力,但是山东地区却有相当多的港口。从华东抽调的日军可以直接就近上船,经海路直接在烟台、青岛、威海登陆。”“前一段时间,美军飞机将大部分轰炸重点放在了铁路线上,并封锁了长江水运。对山东各港口,还有上海、宁波各港口的轰炸却不多。这些港口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至于河北方向,短时间不会有太多日军增援。河北一带原来的日军此时同样已经抽调一空。在想抽调日军南下增援他只能从关东军调集。其境内的津浦线和平汉线大部分已经被美军飞机摧毁。而经海运则要比走山东一线多耽误不少时间。河北的港口也要比山东少的多。”“至于山西那里,我到是不太担心。日军在山西的第一军,他的兵力大都被十八集团军缠在山西,唯一能抽调的师团现在正在陕县一线,与陈部长带领的一战区和八战区部队激战。从战区发来的战报来看,日军第一军的部队恐怕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但是有一条,大家别忘记了,第一军背后还有一个日军驻蒙疆军。”到这里刘家辉笑笑道:”不过这个蒙疆军,日军应该不会轻易使用。蒙疆军的主要任务一是防止外蒙的苏军,二就是防止我军在绥西的第二战区部队。蒙疆军的兵力又不象关东军那么多,日军轻易是不会抽调他们的。不过我们也要防止日军输急眼,抽调他们南下。”“除了山西有可能抽调蒙疆军直接南下之外,我现在基本上可以认定,至少是目前,日军除了已经抵达河南或是已经抵达河南周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